带月荷锄归
□钱续坤
参观了一个大型画展,在众多的佳构妙制中,一幅名为《带月荷锄归》的版画,使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并吸引我久久伫立,那疏密有致的线条,那黑白分明的布图,那主题突出的人物,蓦地把我带回生活了30多年的熟稔乡村——此刻,勤劳的母亲是否疲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门前的大黄狗是否在摇着尾巴等待主人的归来……
乡村的生活永远是忙碌而充实的,在农人的眼里,踩着露珠除草,披着月光回家,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对于“晨兴理荒秽”的抒情,对于“带月荷锄归”的诗意,他们从来无可置否,也不刻意追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劳动规律,他们有各自的生活节奏,全然不会为了五柳先生的一首《归园田居》而去矫揉造作。倒是我们这些疯玩了一天而饥肠辘辘的孩子,在傍晚时分,不由自主地聚集在村头的老槐树下,遥对田野的方向,叽叽喳喳地辨识着各自父母回家的身影。
暮霭沉沉,身影绰绰。不到眼前,我们根本无法看清父母的面容,不过这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和充满亲情的应答声,俨然成了沟通情感的“连接线”,父母能从呼喊里得知孩子的饥饿程度,孩子能从应答中判断父母的距离远近。于是,大人们加快了脚步,孩子们撒开了脚丫,田埂地垄边,村头大树下,开始上演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精彩画面:父亲高高地举起孩子,用汗津津的脸在孩子身上亲了又亲;孩子紧紧地抱住母亲,用娇嫩嫩的呢喃赢得温柔的爱抚……
按照常规,劳作归来的父母不会两手空空,他们锄梢吊着的南瓜、豆角、玉米等,就是晚饭的主要菜蔬和食粮。父母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也会想方设法弄些好吃的,于是锄梢的“主角”常常会变成鱼虾、野兔等。这个时候的父亲,回家绝对比平时要早许多,他用洋溢着的幸福笑容不停地与乡亲们打着招呼,邻家的孩子见了更是羡慕不已,他们会一路狂奔前来通风报信,往往是父亲还没有进村,他们就在我家院门口大喊:“你爸今天又弄了许多好吃的!”闻讯之后的第一反应,我会从地上跳起,快速跑到200米外的老槐树下,全然不顾两个弟弟屁颠屁颠跟在后面,又是哭,又是叫。
日久天长,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夕阳西下,村头便会出现许多痴痴张望的眼睛,那喧闹欢腾的场景,绝对不亚于一幅妙趣横生的风俗画。只可惜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也不理解“带月荷锄归”的意境。
老槐树下,等待父母“锄归”,很美丽,很温馨。
看见古人
转弯抹角
□王太生
读旧籍,觉得记载古人陈年往事的文字,大都是一些生活的日常,但正是这些点滴与细节,构成古代生活的日常,让人印象深刻。
吾乡县志中有一段记录乡人王小眉的文字,兹录如下:
“王家望,字小眉。居西园,古松老梅,藤萝蔓络,草深迳僻,绝远尘嚣。曾有昏夜叩门寄囊金者,坚拒弗纳曰:‘我寒士也,家忽有此物,恐为祸妖。’卒麾之去。其清高之节,率多类此。”
从这段文字,恍若看见王小眉在一条街巷的路口转弯往前走,往家里走,记载的是他在转弯抹角的小巷深处往家中走所遇到的事。
200年后,当我读到这段文字,他在文字中“活”了起来。
古人在旧籍中转弯抹角。他去拜访朋友,转过板桥,老远就看到朋友家了,柴扉小院,门墙上爬满丝瓜藤萝。
或者看见古人于一条油菜花丛中的小路上走,油菜已结籽,花秆有一人多高,那个人要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他这是去拜访亲戚,走着走着,拐个弯,一眨眼,就消失在油菜花丛之中。
在旧籍中望见古人转弯抹角,他这是往纵深里去,往人少的地方去,走进了一座城的烟火深处,所以让人入神,也就随之而去。
细节反映生活的日常,日常更让人记住。
一位晚清乡人退庵先生乘船去拜访水乡古村。他在《吉祥庵》中这样记述:“余近搜集邑中金石,或告余北乡桑家湾,庙有古碑……庚寅秋,驾小舟往吉沟观获,携纸笔置箧中。过桑家湾,见岸侧有庙。遂舍舟登岸,入庙门,见殿之西廊,巨碑在焉。乃《重建吉祥庵碑记》,刘公人斋撰,时天启二年也。”
不庸赘述,桑家湾系一古村,村庄临水而居,想当时古人驾舟而往,现今依然可以听到水面上“嘭嘭”的机帆船声。我在文字中看到200年前,一个住在城里的清瘦文人,开启了他的寻幽探古之旅。
古人在旧籍里转弯抹角,多用的是动词,表现神态和动作,或走路,风尘仆仆;或划船,出入烟波里……
一个人一直往前走,只看得到背影和他模糊的轮廓。如果他在走的过程中转弯,可以看见他的侧影和表情,这个人的走动就鲜活起来,他转过一个弯,再转一个弯,走进了一个院落或一间房,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旧籍中转弯抹角的古人,比坐着、站着、沉默着,更鲜活。
画一幅图,画中的人,走着,行动着,就更贴近生活,透视出生活的质感。
生活本来就是一幅画,转弯抹角的地方都有些什么?
有一爿卤菜店,在两间房子山墙直角的地方,支棱起一个简易棚子,案板摆着油汪汪、软烂的猪头肉,这其实是一处绝好的市口,路过的人顺便买一包带回家,家中有老婆和孩子在眼巴巴地等着一起吃晚饭呢。
有一剃头店,有个小孩正在剃一个“桃子头”。桃子头是那时“惯宝宝”的标配。小孩不听话,不肯理发剃头,大人就只好摁着他,在哭闹声中勉勉强强把头发剃好了,剃了一个抢眼的“桃子头”。此时路过的人,也被这情形所感染,他摸摸自己的头,也好久没有理发了,于是挤进这三五平方的小店铺,刮刮八字胡,剃一个锃亮舒服的大光头。
还有一个水果摊,红的黄的橙的水果摆放整齐,具备看相和卖相,适宜画静物油画。那时候,水果摊有卖“挖剐”水果,就是把水果碰伤变坏的部分给剔除掉,再削价贱卖,贪图便宜的路人,正好看见,顺便买上两斤带回去。
在旧籍中看到古人转弯抹角,他这是要带你去一处从未去过的地方。
转弯抹角就是生活,带着你走进深邃的风景和日常生活里的小细节。
那地方有山,那地方有河。
行吟呼伦贝尔
(组诗)
□景绍德
呼伦贝尔草原
目光所及,皆是青草,一片又一片羊群
静享夏季时光。天空白云团
静卧蓝色天幕上
慢慢飘,慢慢变幻出白马、鸽子和芍药花
目光所及,皆是辽阔。一棵青草也有大地之姿
一颗露珠也有太阳色彩。不加修饰天然秉性
是金莲花的秘密,是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草想怎么摇就怎么摇
来过一次呼伦贝尔
就会深刻知道天高、云轻、地厚
看过一次草原星空,就会更爱这人间
贝尔湖
水天一色。走进你,我更愿意相信
天下流水一脉相承。有人说你和呼伦湖是夫妻
有人说是姐妹,而我看到是一片湖泊的分身术
乌尔逊河仿佛一条绳索
一端拴着贝尔湖
另一端拴着呼伦湖
呼伦湖与贝尔湖,仿佛一个人
有好看的皮囊
也有有趣的灵魂
站在莫能塔拉草原,一只灰鹤正用力
背着落日从贝尔湖回到呼伦湖
而夜晚过后
它又会将晨光从呼伦湖背回贝尔湖
图博勒峰
山顶之上
天空蓝得深邃
天空之下,兴安岭山脉,草药芳香
我在众多植物里辨认着大花杓兰和野杏花
却怎么也找不到笃斯越橘。如同我试图
寻找雪兔、紫貂、猞猁、马鹿的影子
却只有松鼠一闪而过
漫步栈道,鸟鸣穿过蒙古栎
群山有好看的翅膀,树木有曼妙的曲线
见过的云海还在,落日又一次目送我
返回山下
索尔奇湿地
杜鹃花已经落了
山峰最佳色彩还藏在秋季
还好有荇菜的黄花顶着金色诗句
在荡漾,在引蝶
芦苇尚未长成风景
绿翅鸭悠闲地划动着水面云团
我凝望着天地
腾空而起的不只是丹顶鹤
还有我久居凡尘的心
嘎仙洞
这是甘河北岸,也是鲜卑的祖庙石室
在噶珊山的半山腰上,石碑与铭文为史
留下证词。站在石室,似乎感受到千年前的篝火
还在燃烧,逐水而居的人们
游牧着光阴
这是砍砸石器,也是先祖的智慧。多少日夜
锋刃划开密林深处的寂静和月光
如今洞穴空荡,耳室里长满了谜团
即便亲眼所见,也无法穿越时光
遇见鲜卑人的目光
站在山脚,三角形洞口仿若历史的嘴巴
借着风声向后人诉说,风越吹就越扑朔迷离
那些谜团被风吹得爬满了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