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最新动态
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2025-06-02
4
《内蒙古日报》(2025年6月2日1版)。
农田染新绿,水稻插秧忙。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的田间,到处可见繁忙景象。伴着插秧机隆隆的机声,秧苗从秧盘上依次滑落插入田间,嫩绿的秧苗间隔有序、排列整齐,透出勃勃生机。
水稻插秧季,在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的水稻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进行插秧作业。(资料图)
村民刘杰高兴地说:“过去种大田,只能利用一部分土地,剩下的盐碱地啥也不长。2017年,我们村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盐碱地也被利用起来了。近几年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强,去年平均亩产达到1300斤。今年我种了270多亩水稻,再过几天就全部插秧完毕了。”
在昭君镇,像刘杰这样的水稻种植户不在少数。沙圪堵村立足实际,在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的引领下,采取选好品种、精心育苗、优化管理、科学施肥等措施,水稻的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
“2023年,我们成立了达拉特旗万稻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加工销售。今年全村种植了13000多亩水稻,效益挺好。”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说。
据了解,因部分耕地盐碱化现象严重,近年来,达拉特旗对全旗中重度盐碱化地区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通过使用有机肥、生物制剂等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度,筛选耐盐碱的农作物,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实现增产增收。
村民们接力将一盘盘秧苗从运苗车装到插秧机上。(资料图)
盐碱化耕地不仅含盐量高,还伴随着土壤板结、通气性差、肥力水平低以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作物的生长。如何开发好潜在“粮仓”,将盐碱地变身“米粮仓”?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内蒙古从单一的治理措施转向综合的农、林、水、技系统利用,通过“项目带动+科技引领”双轮驱动,加强盐碱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全链条整合力量、全环节健全机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步入“快车道”。
2017年以来,内蒙古探索总结出工程、农艺、生物3大类13项改良技术,印发《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概要(试行)》,发布9套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逐步实现农业增收、企业增利、种养增效。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资60.62亿元,完成盐碱耕地改造提升370万亩。
初夏时节,随着气温回暖,内蒙古各地的盐碱水域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包头市九原区首批500万尾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历经9天完成淡化养殖,顺利进入温棚标粗阶段;通辽市科左后旗养殖基地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顺利投放至盐碱水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2200斤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全部投放养殖池塘,蟹苗状态良好。
虾苗淡化车间。
这些盐碱化土地,正通过“以渔治碱”的创新模式焕发新生,变身“鱼米仓”。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以渔治碱、以渔改碱”和设施温棚“棚塘接力”等方式,采用梯度驯化技术提升苗种适应性,打造了池塘精养、大水面生态养殖、小棚二茬养殖等多样化养殖模式,成功将南美白对虾、鲈鱼、河蟹、螺旋藻等产业引入盐碱地。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
目前,内蒙古探索适宜当地的盐碱水养殖技术6项、盐碱水养殖模式15个,形成“淡水品种为基础、广盐性品种为亮点、耐盐碱土著鱼为特色”的多元养殖格局,并筛选出福瑞鲤、中华绒螯蟹等耐盐碱新品种10余种。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工作人员展示今年自行培育出来的蟹苗,待6月初插完秧之后,就可以开始大量往稻田里放了。
盐碱地不再是农业生产的“禁地”,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为解决盐碱地治理利用“卡脖子”问题,内蒙古统筹整合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等人才队伍力量,探索总结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模式,筛选耐盐碱品种,并纳入“蒙科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大批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和科技创新模式顺利实施,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热情持续增强,昔日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丰收田”。
在河套灌区主推“改土培肥抑盐”技术模式,以灌排配套、土地平整为基础,聚焦盐碱土壤结构改良与肥力提升,通过新型肥料的科学配施,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改良盐碱化土壤,同步提高作物抗逆性与产量。
科研人员驾驶机械在五原县2.24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内撒播改良剂。
在土默川平原重点实施“改碱抑盐”技术模式,坚持“控水、控肥、控药、控膜”的技术方向,科学制定“蓄洪排涝、有盐无害、生态环保、因地制宜”技术方案,综合应用农业、水利、生化等技术措施,实现改善环境、提升地力目标。
2024年,全区筛选出耐盐碱育种材料200余份、种质资源16份,新登记耐盐碱向日葵品种2个,审(认)定抗盐碱草品种5个;建成国家级耐盐碱向日葵示范点1个、自治区级4个,共示范耐盐碱品种117个。
“下一步,内蒙古将聚焦‘地、水、种’三大核心,以地力提升为重点,科技支撑为动力,加快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建管用’一体化推进盐碱耕地综合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说。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